蚂蚁集团占股一半的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蚂蚁消金”)已于近期获批开业。
根据监管方面消息,待蚂蚁消金开业后,将按照蚂蚁集团消费信贷业务整改方案,有序承接其下两家小贷公司中符合监管规定的消费信贷业务。消息还称,“花呗”“借呗”将成为蚂蚁消金的专属消费信贷产品,其他金融机构借助蚂蚁集团提供的数据信息所发放的消费信贷,不能再标挂“花呗”“借呗”之名。
金融机构不可再“贴牌”花呗、借呗,蚂蚁集团曾经的主动开放策略,似乎遇阻。
花呗、借呗重回“专属”地位
开放,可以说是蚂蚁集团坚持多年的经营策略之一。
早在2015年,蚂蚁集团(彼时名为“蚂蚁金服”,以下不再作区分)时任CEO井贤栋就公布了“互联网推进器计划”,表示希望在未来5年时间里,将蚂蚁的互联网技术和能力开放给超过一千家的金融机构。
2017年6月,井贤栋在蚂蚁财富开放平台大会上继续表示:“蚂蚁所积累的技术能力和产品,将全面向金融机构开放,成熟一个开放一个。开放不会有亲疏远近之分,唯一的选择标准是不是创新和具有用户价值。”
到了2018年,蚂蚁集团开始探索开放花呗、借呗业务,尝试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
2018年5月18日,蚂蚁集团旗下消费信贷产品花呗宣布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开放,并表示要与金融机构一起,共同开拓更多的服务场景,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权益。
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将能够扩大蚂蚁微贷业务的资金供应能力。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开放前,蚂蚁集团主要通过场内ABS为小贷公司供血。开放后,银行等金融机构则提供资本、风控经验,花呗的主要优势是聚焦于消费场景、数据以及一些相关的技术能力。
在消费金融领域,花呗、借呗是蚂蚁集团打造出的最为人知的品牌,二者也是蚂蚁集团业绩的重要驱动力。获得足够的用户量以及品牌美誉度后,花呗、借呗自然也引进了外部金融机构作为实质的放款方,并在与金融机构的开放合作过程中,成为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当仁不让的“头牌”存在。
一般情况下,蚂蚁集团和金融机构在微贷业务的开放合作中,双赢。
蚂蚁集团为金融机构合作伙伴提供平台和工具,帮助他们向消费者及小微经营者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并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管理风险、高效地核准贷款或承保、触达客户。就信贷领域而言,蚂蚁集团传递贷款需求,由金融机构进行独立的信贷决策和贷款发放。对于这些金融机构而言,蚂蚁集团的技术和客户资源可协助他们扩张业务规模、同时保持良好的成本效益。
蚂蚁集团宣称,这一核心业务模式是开放合作,而不是利用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开展业务或者提供担保。蚂蚁集团通过技术助力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农户和消费者提供信贷服务,由金融机构独立进行信贷决策并承担风险。
当然,遵从“开放合作”的核心,也不影响微贷业务成为蚂蚁集团最为重要的收入来源。
蚂蚁集团打造品牌,金融机构提供服务
随着花呗的开放,蚂蚁集团包括支付、理财、保险、小微企业金融、农村金融、消费信贷等在内的所有金融产品,都已经实现了面向金融机构的开放。
在2015年至2018年三年间,蚂蚁集团宣布开放的产品数量从5个增长到了80个,解决方案从3个发展到了50个。这其中既包括BASIC(区块链、人工智能、安全风控、物联网、计算)技术及解决方案,也包括花呗、借呗、余额宝、财富号、小程序等产品和业务能力。
相比之下,单纯技术及解决方案的开放非常简单。而牵涉到产品及模式的开放,则容易受到金融监管等外部因素影响。需要指出的是,技术类和业务模式类并非绝对割裂,花呗、借呗的开放中同样涉及技术开放。
除了花呗、借呗,再看看余额宝。
2018年5月,余额宝正式宣布开放,改变了天弘基金(蚂蚁集团持股51%)的独占局面。截至目前,包括天弘基金在内,余额宝平台已接入博时基金、中欧基金、华安基金、国泰基金、广发基金等众多货币基金。
某种程度上,花呗、借呗因为前期规模小,需要“开放合作”来扩大规模;而余额宝则因前期一直不断增长,需要“开放合作”来分散资金。
2017年5月,天弘基金下调余额宝个人账户持有限额,由100万元降至25万元;2017年8月,天弘基金再次下调余额宝个人账户持有限额,从25万元调整为10万元;2017年12月,持有额度保持10万元不变,但余额宝的单日申购额度被调整为2万元。
天弘基金对此表示,此番设置申购总量是为防止余额宝货币市场基金规模规模过快增长,从而保持长期稳健运行。
到了2018年初,余额宝再次进行了规则调整,推出了“限购”机制,并暂停自动转入服务。直到余额宝引进一大波货币基金,才得以恢复。
再比如“相互宝”的前身“相互保”。
2018年10月,蚂蚁保险、信美相互联手推出“相互保”。根据相关介绍,“相互保”与一般保险产品根据疾病发生率定价、需先行支付固定保费不同,最大特点为其服务是根据实际发生赔付案例的情况来进行费用分摊。对于这种投保金额不确定的形式,彼时掀起了保险界人士热烈讨论。
在这个案例中,不难发现还是“蚂蚁打造品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提供服务”的模式。当然后来“相互保”由于合规问题,保险公司(信美相互)退出后,改成了蚂蚁集团自营的“相互宝”,信美相互也因此收到了银保监会的罚单。
不妨试想一下,如果“相互保”当初没有被叫停,凭着蚂蚁集团的运营能力,它是能成为保险领域的网红产品呢?后续是否也可以开放给更多的保险公司呢?
禁止“贴牌”花呗、借呗,只是怕混淆?
根据监管方面相关解释,不允许金融机构“贴牌”花呗、借呗,是为保证金融消费者在申请消费信贷服务时能够充分了解信贷服务提供者的名称,避免引起品牌混淆。
若按此理解,目前消费者在购买余额宝时,同样存在这个问题,余额宝是否也需要回归天弘基金?事实上,想要解决名称的问题非常简单,比如根据具体的合作机构,为花呗冠上诸如“花呗•XX银行”的名字。
与名称相比,花呗、借呗的主体由小贷公司变为消金公司才是重点,这也意味着花呗、借呗监管主体由地方监管局,变为银保监会。即便日后继续“借壳放贷”,也应由消金公司通过拆借等方式来实现。
蚂蚁消金承接两家小贷公司的花呗、借呗业务,也成了小贷公司整体日渐消沉的表现。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0年四季度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7118家,数量较年初减少433家。贷款余额8888亿元,前四季度减少203亿元。可以认为,这是小贷行业在整顿规范阶段的必然结果。
当“借壳放贷”不被提倡、小贷行业“日渐消瘦”,当小贷领域的监管思路出现从地方到国家的趋势,同时夹杂着预防系统性金融风险、平台型经济反垄断、蚂蚁集团整改等众多因素,花呗、借呗如此改变并不奇怪。此外,市场上众多其他类似花呗、借呗模式的产品,作何处理也值得期待。
事实上在这次改变前,围绕着“花呗”“借呗”这两大产品,从2020年底来蚂蚁集团就已经动作频频,比如调整部分年轻用户的额度,倡导理性的消费习惯、调整花呗借呗额度、付款顺序、设置支出提醒等等。
近期根据网友爆料,支付宝在花呗分期页面上线了“聚分期”功能,主要内容是支持添加信用卡进行分期付款。开通此功能并绑定符合条件的信用卡后,用户选择花呗分期支付时,可以使用花呗分期下方的聚分期支付,调用信用卡额度进行支付。此举也可理解为,花呗分期向信用卡开放其受理渠道。
花呗、借呗这次的重大改变,或者说蚂蚁消金承接蚂蚁小贷,是蚂蚁集团整改的重要环节,其他大大小小的变化之间也并非没有关系。对整改中的蚂蚁集团来说,变化还在继续,不止于花呗、借呗。
本文由拉卡拉POS机办理中心整理,未经许可不允许任何形式的转载,本文唯一地址:https://www.zipos.cn/zhineng/8989.html,其他地址不完整的均为抄袭!POS机申请办理请添加客服微信号:支付行业5种主流展业模式优劣势分析(上)…
支付的道路上有很多的风景,只是大多数的人走着走着忘记了初心和...(1024 )人阅读时间:2024-05-08支付行业5种主流展业模式优劣势分析(下)…
四.微信私域模式微信营销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展业模式,很多尝试过...(653 )人阅读时间:2024-05-08【紧急预警】警惕赠送POS机实施刷卡诈骗
电信诈骗预警随着近年来网络扫码支付功能的普及和国家整治下网贷...(767 )人阅读时间:2024-05-08一台终端被风控,所有机器变砖头!“共享黑名单”来了,将限制全
自一机一户执行以来,增机的声音一直都没有停,原因除了银行风控...(571 )人阅读时间:2024-05-08